颊脂垫系由一个体部和四个由体部延伸的突起组成,是影响面部肥瘦感觉的主要因素之一. 此垫位于上颌骨的后面被翼腭窝、颊肌和嚼肌包绕,腮腺导管到达嚼肌前缘后,垂直向内穿过颊脂垫和颊肌,开口于口腔(见下图)

1 颞突前部 2 颞突后部 3 颊动脉 4 上颌动脉 5 体部 6 翼颌突 7 腮腺导管 8 颊突 9 后颊支 10 面动脉 上图 颊脂垫的形态、位置及血供
颊脂垫的体部、颞突浅部、颊突和翼颌突连接成一扁长形的脂肪块,总体积平均约为6.6cm×3.5cm×0.7cm。其中,颊脂垫的颊突为椭圆形,约2.0cm×1.5cm×1.0cm。颊脂垫的大小一般不与本人其他部位的脂肪数量成正比。 颊脂垫的血供主要来自上颌动脉的颊动脉和颞深动脉、颞浅动脉的面横动脉和面动脉的后颊支。 颊脂垫的大部分位于颊肌的外侧、嚼肌的前缘、下颌支和颧弓的内侧。其上界在上颌龈颊沟水平、第二磨牙的上方,直接面对腮腺导管乳头,在腮腺导管下方向外进入颊部,下界被下颌磨牙区包绕。在颊粘膜上颧支柱后方作一个水平长约2~3cm切口,深达粘膜下,将止血钳插入钝性分离,颊脂垫即可疝入口腔内。 颊脂垫的表面被覆一层薄而透明的完整薄膜,与周围组织连接较疏松,并且通过菲薄的纤维束与周围的骨膜或肌膜相连接而被固定。由于在颧弓下方的颊脂垫从下颌支内侧延伸进入颊部,将各咀嚼肌分离,这种特殊类型的脂肪被称做“腱性联合”,在咀嚼肌群之间提供滑行表面,有利于肌肉的活动[3]。手术仅移转了颊脂垫的颊突和部分体部,对“腱性联合”结构的影响不大,术后患侧颊部也无明显的凹陷出现。
|